美国教育强在哪里?一位全国特级教师考察美国教育后的反思!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7-7-6 16:40:20 浏览:次
魏勇老师是北京十一中老师,全国特级教师。前段时间,他去美国亲身体验了四所优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学。
他说本来是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去看美国教育的,没想到挑来挑去,挑出了我们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大堆问题,这个发现让他出了一身冷汗 ......
他说我们总是强调中外教育差异,国外的孩子虽然数学不如同龄的中国娃,但我们拼命熬夜学习的知识长大以后似乎再无用武之地,这让我们不禁想问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与国外相比到底有哪些差异和不同。
魏老师分享了他的美国见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亲身体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使我们这个社会从农业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社会。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跨越式地成长。
我们都是经历常规教育成长起来的人,都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就是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与所花的时间及努力相比,性价比太低了!大部分累死累活熬夜学的东西工作以后几乎都没什么用,唯一就是培养了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以,让我们把视野放到那些相对成熟的国家,看看他们的教育做了一些什么,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以下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参访美国的一些体验,主要说说我观察到的四个方面:
观察一:他们的孩子特别有规则意识
斯坦福大学门口有一条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但车来车往非常有序,四个方向的车都排队通过。这个排队是根据所有方向的车来算你排在第几位,每个开车的人都要算自己的通过顺序。
我跟一位校长一起去的,我们探讨这个情况说:“我就不信,美国人这么讲规矩。这地方没有摄像头和红绿灯,能一直这么有序?”
看了半个小时,我们就想抓住那些开车不守规矩的人,结果半个小时,车来车往,真没有不守规矩的。
回去的路上我们都非常感慨,在这样的路口做到有序,中国需要多少年?得出的结论很悲观,觉得好像遥遥无期。但又一想,70年代的时候到处有人随地吐痰,80年代也有,甚至我记得我的祖母就会在家里面随地吐痰,可到了90年代,这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慢慢就减少了。今天在北京街头要找随地吐痰的也有,但很少了。
这并不是靠罚款和摄像头解决的,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没到那个阶段,要提高文明程度,难度就比较大。
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这一代就可以看到我在美国看到的这种情形。然后我就想,成年人的世界让我们羡慕,这些成年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是从他们的家庭走出来的,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学校里面,他们究竟对孩子施加了怎样的教育影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美国的课堂,我发现他们的课堂还真是有意识地在培养规则观念,不但是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以贯之。
我们这次去专门看了不同层次的学校,优质学校、比较差的贫民区的学校甚至包括幼儿园。我看完的感受是,人家的基础教育根本不比我们差,要说差就差在知识讲得不够深、不够细。
但从教育本质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教育方面施加的影响一点都不差,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学校,甚至超过我们的优质学校的。
这是一所好学校的片段,那堂课叫做“领导力”。好学校跟差学校的一个差距就在课程方面,好学校经常有比较高深的课程。比如说“领导力”,一般学校是没有的,只有特别好的学校会开。
上课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手机,老师面前有一个塑料盒,学生一来自己把手机扔到那个盒子里面,走的时候再拿走。每个人进教室的时候都要把手机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能随身携带。
无论是场外观看还是集合整队,这里跟中国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会感觉这些学生非常守规则,该干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干。
比如下课的时候,只要铃声一响,所有人都知道该干嘛,把身上穿的绿色衣服脱下来放到指定的地点,飞快的消失。我们还没有离开,学生已经走光了。
感觉就是,他们在这方面训练有素,我们通常把这个叫做“纪律”,但我觉得纪律和规则好像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一些规矩要让大家遵守。规则是所有的人在普遍的场合都要遵守的一些红线,而纪律只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群当中要遵守的规则。
规则的范围更广,应该说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为了自己主动的一种素养,我要主动这样去做,看到别人不这样做你会看不惯,这就说明你有规则意识了,你不能容忍那种不守规则的人。而纪律意识通常是被迫之下的一种服从。
国内学校强调纪律,就会看到这种情形,在学校的时候孩子很听话,集合会排队,放学会排队,但出了学校就不排队了。
为什么?因为学生只有纪律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他们只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群待在一起的时候排队,离开了这样的场合和人群,意识就荡然无存了。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上课的时候上厕所,他们可以自由去,不用请示老师得到批准。然而有一个程序,就是出门的时候要登记,登记几点几分出教室,回来的时候还要登记几点几分回教室。这就是一种规则,不需要老师的干涉,所有人都要这么做。这就使学生即便离开学校这个环境,也会考虑在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场合,保持同样的习惯。
当然,我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都是好的,我只是通过观察细节来发现彼此教育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中,我个人觉得规则意识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应该从小到大抓的。
美国校园的学生呈现出的状况,让我这样的成年人有了一个感觉——如果我们的孩子也像他们这样该多好!既有序,又非常自由;既专注,又非常活泼。
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能够在自由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次美国之行我慢慢有了一个思考,我发现要让孩子活跃起来、活泼起来、自由起来,前提是把规则意识像种子一样播种在他们心里,让他们明白守住了规则才有自由,所有自由都是以不突破规则为前提。
这是我在他们的学校观察到的一以贯之的、有意识的规则教育。当然,这个规则教育不是狭隘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去讲,是在教育当中行出来的、做出来的、体验出来的。
观察二:他们很自由,但做事的时候很专注
看了这些学校另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学生们很自由,但做事的时候很专注。
高中数学课老师讲完例题后,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和姿势来学习。所以,有的学生选择了站着写练习题,有些学生就走来走去的思考……这方面学校没有做硬性要求,我们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样做挺别扭的,后来我一琢磨,如果我是学生,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的,因为每个人学习偏好不一样,每个人大脑最高效的姿势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喜欢走,我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感觉大脑最好,但有些人喜欢坐着、有些人喜欢躺着、有些人在安静的时候特别聪明,都是不一样的。
人和人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要求大家用一种姿势呢?为什么不能用最习惯的学习方式呢?因为我们看不惯,觉得这样不守纪律,课堂看起来乱。
这是个死结吗?之所以有些高中生会干别的事,是因为初中的时候没养成好的习惯,之所以初中没养成,是小学的时候就没有这方面培训。如果一个孩子从进幼儿园就这样培养的话,小学、初中接力下来,高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如果断了层,当然会出问题,因为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没有匹配。
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怎么能够做到自由且专注?让我们的学生活泼而不乱?我觉得,就是要有规则、要有明确的底线。
所谓的自由,首先是限制,不是为所欲为。
在范围内你自由,比如要不要叠被子,如果是单身宿舍可以不叠;如果是集体宿舍,就没有这个权利,因为集体宿舍跟你个人之间划了一条边界,就是个人不能影响集体,你过界了,就损害了别人的权利。
所以,独处的时候有几乎绝对的自由,一旦有了人就有了界限。我们之所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就是界限不清晰,导致管理不好管,该把边界扎牢的时候却没有扎牢,又做了一些过分的要求,从而导致进退失据。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家里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边界。包括孩子不听话,就是双方没有确立一个共同的边界,导致关系不好处理。
比如说,孩子成年了,他谈恋爱、结婚,父母应不应该干预?他的对象你不满意,应该干预到什么程度?发个言说一句就不管了,还是说要求他必须把恋爱关系结束,到什么程度?
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我们在别的方面也不清楚。大家都越界,所以关系就乱成一团麻。假如一开始就把界限明确,双方关系清爽,自由度反而大了。
观察三:他们的孩子,感觉行动力特别强
“行动力”是我们的教育中忽略了的,但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有一些成语形容行动力:雷厉风行、闻风而动。在家里面,家长可能对孩子有这个要求,但在学校我们几乎没有要求,除非学生没完成作业,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才会批评他要讲究效率。但除此以外呢?就没有了。
但我们作为成年人深深地知道,社会当中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事,才能够成长。而合作过程中是否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合作成功太重要了!没有人愿意与那种拖拖拉拉、猪一样的队友合作。但是,我们的教育几乎从来不提及这个方面。
我观察到美国学校有些场景比较有意思。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参加他们的烹饪课,做面包,我也参与了,还做了一个成品,是跟他们的老师学的。
要下课的时候,这位女老师给孩子们下了命令:两分钟之内,让所有参与炊具还原,打扫干净,一定要快。
这些孩子马上就动手,还是小学生,就开始挽起袖子干活,果然很快这个教室还原到了我们刚进来的那个样子,活干得又麻利又干净。
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专门做一些工作呢?
体育课本来是最应该培养学生行动力的,但是我们的体育课,我们北京这些好学校的体育课,在这些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至少我们自己的老师就说,十一中的学生上体育课做不到美国学生动作那么快。
比如上场比赛和下场交接,穿蓝衣服的是下场的,几秒钟就交接完毕。教练一吹哨子,没有人赖在场上,非常敏捷。
我觉得这个东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当过很多年班主任,最头疼的不是那种特别调皮的学生,而是那种拖拖拉拉的学生。每个老师都碰到过这种学生,而且数量不少。
曾经有一个家长来找我说:“孩子现在各科都亮红灯,作业也完不成,老师你说怎么办?
我们知道孩子有不好的习惯通常跟家庭有一定关系,我就问:“孩子在学校比较拖拉,在家里面呢?”
他说:“在家里面洗澡40分钟,吃饭一个小时。”
我说:“能不能从生活习惯入手,让他动作变得迅速一点呢?比如说吃饭规定20分钟吃完,吃不完就把饭菜撤了,饿着行不行?”
家长说:“不行,这不利于健康,吃饭要细嚼慢咽才有利于健康。”
我就想到一个教育上的问题,这两者究竟哪个对孩子更重要?从这个家长的言谈中,你会发现他没觉得行动力有多么重要,他感觉到这样不好,但没发现这是制约他孩子成长的瓶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
所以,我们老师做这样孩子的工作就特别难。那我们在学校里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能不能做这些事?我觉得太有空间做了。以前我们只是强调做作业,对日常的行动力则不太关注,如果我们把日常行为的要求也加上去,会不会对孩子有帮助?
观察四:他们特别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的教育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启发,就是他们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一个小学生的经济学课,讲的是怎么进行家庭预算。不当家不知盐米贵,他们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当一次家。
家庭的衣食住行怎么安排,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发了一些假的美元,让孩子们商讨怎么进行衣食住行分配。大家把花的钱填在表格里面,孩子们很愿意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怎么来当家,怎么和家庭成员进行协商,你不能只强调我想干什么,我想吃,别人也要吃穿呢。
这是将来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场景,我们却从来不教。
还有他们的一堂政治课,制作自己的总统竞选方案。怎么去赢得大选?分成若干小组,老师提供路线,然后你帮助你的候选人赢得大选。
老师会给你提示你的竞选方案有哪些策略,还有怎么分析对方的资金来源,怎么把他们拉过来等等……完全就是实战演练。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方面也要特别花心思,就是增强教育的实用性。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在未来能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