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资讯News

专注中国英语项目:www.rd-edu.com 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首 页新闻资讯

特殊的2020过半,教师的职业认知还能有哪些升级?

作者: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0-6-12 10:18:47   浏览: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在庚子年的这场疫情里,我们都一起在担心与祈祷中见证着历史;作为一名老师,面对着社会危机和全新的工作挑战,我们也因此有机会重新认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在时代宏大叙事中的使命与责任。


在这段朴素日子里,我追随自己的心流,写下这些文字,以此和停留在过去的时光告别,并为不断展开的未来准备。


01 坚守教育常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基本盘就是自己的教室和学生。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智慧,就是教育工作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教育的底部逻辑。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行对这个信念坚如磐石,教育世界的内外景观就会更如你所愿。   


这样的常识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时间一长,我们就容易忘记,所以需要时时相互提醒。


02 随时代不断进化


教育是一个深度嵌入社会系统的行业。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一定会波及教育内部。无论是社会长期的经济和技术的演变,还是如这次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教育虽然难以应对自如,但是必然会追随进化。这样的变化缓慢而坚定。


现在已经不是比拼知识存量的时代。知识竞答已经沉沦为最低级的知识竞争。教育的终极话题将围绕“由知转识,由识化智”展开。


思维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面对源自传统的知识,我们都需怀有温情和敬意。但教育更应关心的是化古为今。未能与时代共振的过去的“真理”,终究只是历史的风尘。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再美丽的知识都需要落到当下你的教育现场。


这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时代。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集成器和运输带。教师更应是这个世界知识转化、创生和突变的发动机。


只有和真实世界能够深度连接的人,才能真实地发展和进化,才能自己创造出未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03 围绕挑战学习知识


有人说: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真实的专业生活确切地说就是一堆问题和挑战。从我的从业经历看,你想应对一个问题或挑战,永远不可能象参加学校考试一样,完整学习一门系统的课程,然后完成一张不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试卷。


看到这一点,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有更高级的认知。


真实的教育世界不只是需要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横向联系,能够任意组合,随时进化,真实应对各种挑战的知识集成。


事实上,学校教育分科而治的学习壁垒已经松动。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主题学习进入我们教学的现场。甚至是学科教科书的修订,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来回应和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


说到底,这是教育从“知识至上”到“人的生存”的价值重塑。


04 给核心能力“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是指就是一件事情的因作用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地循环增强。
这有点像扩音器的原理。麦克风、扬声器之间,形成了一条一圈圈增强的“回路”。你原本微弱的声音,会被循环放大到自己吃惊的程度。
那些在各个领域成名成家的人,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启动了“增强回路”的链条。
有人说,一个现代人需要像狐狸一样知道很多事,又能够像刺猬一样专注于一件事。这其实就是塑造了人能力系统的T型结构。
作为芸芸教师中的一员,如何在真实的教育世界有立足之地,甚至脱颖而出。我的建议是先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细分领域,确认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回路,在”增强回路“中进一步确认和反复打磨自己专业的核心动作。  
在专业生活中注重“增强回路”,还意味着要让班级和课堂成为有个人专业标识度的"产品",成为自己专业核心能力的真实“扩音器”。


05 从“电梯模式”到“登山模式”


所谓“电梯”指的就是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过去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电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确定。


我们的教育模式,包括我们老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基本就是"电梯模式"。我们按部就班。从入职到退休,一般都沿着各种事先设定的程序。


无论是年资,还是各类成绩,最后大都能化作”电梯”中的层级刻度。比如职称、职务等等。这样的批量化的复制思维,同样也反映到学生培养系统中。


在追求标准和批量的工业化社会,"电梯模式"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优势。


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我们以为熟悉的世界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清晰掌控。与十年前相比,我们见识到学校教育更是一片充分混合的、不断新生的问题和事实。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我们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找到或者复制确定的路径抵达你想抵达的目标。我们可能需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多角度地观察它、使用它,甚至让问题与问题互为解决的路径。

这就是“登山模式”。


登山从来是一大片路径的选择。可以选择走中规中矩的步道,可以抄羊肠小道,也可以自己独辟蹊径。


登山意味着路径和沿途风景的不确定。登山还意味着探索与风险并存。


教育的世界就像登山。到处都有乱石和荆棘,它阻挡你的前进,也给你机会向上攀爬。你不知道哪里会有意外,哪里会有机会。只有自己尝试攀登,才会知道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是前进的机会。

登山是习惯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


“登山模式”的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以“登山模式”定位自己的专业生活,其核心价值在于认真地经历真实的过程。


事实上,人之一生,我们会有太多想登、但登不了的山顶。那个永远更远的山顶,我们不妨把其想象成是一种职业的使命和召唤。


06 从重复思维到迭代思维


迭代是互联时代的重要特征,它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都是对过程做一次优化后的重复,其目的在于不断逼近目标或获得更好的结果。


迭代思维意味着对用户体验的关注、需求的洞悉,以及对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这是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稀缺思维。


迭代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始终视错误或问题为宝贵的资源。迭代思维视域中的的教师发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消灭问题更加重要。


问题就是成长升级的机会。迭代视域下的问题解决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终结,只有永远在路上的演化升级。


07 做成一件最想做的事


我们在专业领域都有过自己最想做的事,但能做成的总是少之又少。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困难总会让我们难以逾越。


我自己有过许多这样的教训:一个好的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法,或者做着做着就半途而废,无疾而终。这可能可归因于我对这件事的有过于完美的想象和过高的要求。


但我现在的想法是道理千万条,行动最重要。不要想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突然出现。不要对所做的事有太高的期望和完美的要求。想干就干,完成远比完美更重要。


这次疫情期间,我完成了一直拖而未定的书稿。完成之时,我深感能让一件事完成闭环,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尽管完成远非完美。


我们的专业生活一直伴随着各种观念的学习。教育是实践至上的工作。从观念世界到现实世界,还需要各种转化。


我建议你不妨筛选一个过去最打动你的观念,把它在你的教育现场做出来。比如完成自己班级的一个学科学习的小课题研究。尽管可能如爱因斯坦的著名的“小板凳”一样幼稚,但这其实就是教师学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有的时候,你只需要去尝试值得做的事,并且努力完成它,就足以让你日渐自信,与众不同。


08 警惕“专心致志”的可能危险


在专业生活中,我们总是以为眼见为实,却常会忘了提取事件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称之为”无意视盲“。


有一个“看不见的大猩猩”(Theinvisiblegorilla)的实验。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


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


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最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最后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结果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来源:刘瑜.《被搁置的生活》)


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因为“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点,就会自动忽略那些真实存在但当时不在你注意目标里的东西。


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看不到“眼前走过的大猩猩”的教训可谓比比皆是。


多听听现场中任何一个人的发现和观点,都能弥补我们认知的“无意视盲“。



09 警惕自己的“路怒症”


有一个词叫“路怒症”。指为什么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容易发火?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堵车严重,大家心理压力大等。


但“路怒症”却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人开车时就相当于在一个壳子里了。车内的人和世界的信息交互并不对称。你虽然能顺畅地看到周边的一切,但是周围的人却看不到你。


比如我们带着耳机跟人说话,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声音,以为别人听不到。同样就很容易理解拿着手机或者坐在电脑前评论人与事,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各种情绪。


比如我每天阅读一些网站的新闻,有时看到下面读者的一些评论与留言,经常觉得匪夷所思。


因为信息交互的不对称,人的行为就容易变形。


平时我们隔着一个屏幕和世界互动,就更得对自己加强警惕。


人类有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时一个错误的判断,往往会引发用更大的错误进行掩盖,直至越走越远。最终理性的思维就会上锁。


无论何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都是了不起的大智慧。


我由此想到“待人谦和,话不说满“的古训。这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

10 珍爱自己


生命始于偶然,但终归于尘土。


有人说,我们活着,其实很随机。疫情让我们对这句话更会有切肤的体会。


人类很了不起,但有时的确是不堪一击。


前几日我在海鲜馆看到一个养着面包蟹的水箱。这些蟹一直试图“越狱”。我看着他们相互倾轧,相互撕扯,到最后似乎达成协议,一只叠着一只,相互支撑,最上面的那只眼看就要爬出“囚笼”了。

服务员刚好路过,轻轻一推,他们又回到了原地。


摆脱困境是每一种生物的本能。但这样的努力可能在更高的智慧那里看起来都是可笑的徒劳。


那一刻,我想起了读过的《三体》,还想起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可能在神秘的自然和更高的智慧那里,你我都不过是那水箱中努力攀爬的那只蟹而已。


人的伟大在于知道生命的真相,但依然热爱所有。


人之一生,本质上还是一场孤独的自驾。


因自律,得自由。


"从来没有脱离开身体的工作存在"。


且各自珍惜!各自努力!



  • 联系电话:010-82329445-9
  • 联系传真:
  • 联系邮箱:1732289528@qq.com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F座

© 2009-2022 rd-edu.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1035109号-2

在线客服

  •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 技术支持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 测试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 在线留言
 仁德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