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2020过半,教师的职业认知还能有哪些升级?
作者: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0-6-12 10:18:47 浏览:次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在庚子年的这场疫情里,我们都一起在担心与祈祷中见证着历史;作为一名老师,面对着社会危机和全新的工作挑战,我们也因此有机会重新认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在时代宏大叙事中的使命与责任。
01 坚守教育常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基本盘就是自己的教室和学生。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智慧,就是教育工作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教育的底部逻辑。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行对这个信念坚如磐石,教育世界的内外景观就会更如你所愿。
02 随时代不断进化
教育是一个深度嵌入社会系统的行业。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一定会波及教育内部。无论是社会长期的经济和技术的演变,还是如这次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教育虽然难以应对自如,但是必然会追随进化。这样的变化缓慢而坚定。
现在已经不是比拼知识存量的时代。知识竞答已经沉沦为最低级的知识竞争。教育的终极话题将围绕“由知转识,由识化智”展开。
思维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面对源自传统的知识,我们都需怀有温情和敬意。但教育更应关心的是化古为今。未能与时代共振的过去的“真理”,终究只是历史的风尘。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再美丽的知识都需要落到当下你的教育现场。
这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时代。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集成器和运输带。教师更应是这个世界知识转化、创生和突变的发动机。
03 围绕挑战学习知识
有人说: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真实的专业生活确切地说就是一堆问题和挑战。从我的从业经历看,你想应对一个问题或挑战,永远不可能象参加学校考试一样,完整学习一门系统的课程,然后完成一张不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试卷。
看到这一点,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有更高级的认知。
真实的教育世界不只是需要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横向联系,能够任意组合,随时进化,真实应对各种挑战的知识集成。
事实上,学校教育分科而治的学习壁垒已经松动。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主题学习进入我们教学的现场。甚至是学科教科书的修订,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来回应和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
04 给核心能力“增强回路”
这有点像扩音器的原理。麦克风、扬声器之间,形成了一条一圈圈增强的“回路”。你原本微弱的声音,会被循环放大到自己吃惊的程度。
那些在各个领域成名成家的人,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启动了“增强回路”的链条。
有人说,一个现代人需要像狐狸一样知道很多事,又能够像刺猬一样专注于一件事。这其实就是塑造了人能力系统的T型结构。
作为芸芸教师中的一员,如何在真实的教育世界有立足之地,甚至脱颖而出。我的建议是先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细分领域,确认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回路,在”增强回路“中进一步确认和反复打磨自己专业的核心动作。
在专业生活中注重“增强回路”,还意味着要让班级和课堂成为有个人专业标识度的"产品",成为自己专业核心能力的真实“扩音器”。
05 从“电梯模式”到“登山模式”
所谓“电梯”指的就是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过去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电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确定。
我们的教育模式,包括我们老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基本就是"电梯模式"。我们按部就班。从入职到退休,一般都沿着各种事先设定的程序。
无论是年资,还是各类成绩,最后大都能化作”电梯”中的层级刻度。比如职称、职务等等。这样的批量化的复制思维,同样也反映到学生培养系统中。
在追求标准和批量的工业化社会,"电梯模式"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优势。
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我们以为熟悉的世界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清晰掌控。与十年前相比,我们见识到学校教育更是一片充分混合的、不断新生的问题和事实。
这就是“登山模式”。
登山从来是一大片路径的选择。可以选择走中规中矩的步道,可以抄羊肠小道,也可以自己独辟蹊径。
登山意味着路径和沿途风景的不确定。登山还意味着探索与风险并存。
登山是习惯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
“登山模式”的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以“登山模式”定位自己的专业生活,其核心价值在于认真地经历真实的过程。
06 从重复思维到迭代思维
迭代是互联时代的重要特征,它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都是对过程做一次优化后的重复,其目的在于不断逼近目标或获得更好的结果。
迭代思维意味着对用户体验的关注、需求的洞悉,以及对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这是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稀缺思维。
迭代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始终视错误或问题为宝贵的资源。迭代思维视域中的的教师发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消灭问题更加重要。
07 做成一件最想做的事
我们在专业领域都有过自己最想做的事,但能做成的总是少之又少。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困难总会让我们难以逾越。
我自己有过许多这样的教训:一个好的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法,或者做着做着就半途而废,无疾而终。这可能可归因于我对这件事的有过于完美的想象和过高的要求。
但我现在的想法是道理千万条,行动最重要。不要想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突然出现。不要对所做的事有太高的期望和完美的要求。想干就干,完成远比完美更重要。
这次疫情期间,我完成了一直拖而未定的书稿。完成之时,我深感能让一件事完成闭环,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尽管完成远非完美。
我们的专业生活一直伴随着各种观念的学习。教育是实践至上的工作。从观念世界到现实世界,还需要各种转化。
我建议你不妨筛选一个过去最打动你的观念,把它在你的教育现场做出来。比如完成自己班级的一个学科学习的小课题研究。尽管可能如爱因斯坦的著名的“小板凳”一样幼稚,但这其实就是教师学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8 警惕“专心致志”的可能危险
在专业生活中,我们总是以为眼见为实,却常会忘了提取事件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称之为”无意视盲“。
有一个“看不见的大猩猩”(Theinvisiblegorilla)的实验。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
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
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最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最后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结果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来源:刘瑜.《被搁置的生活》)
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因为“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点,就会自动忽略那些真实存在但当时不在你注意目标里的东西。
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看不到“眼前走过的大猩猩”的教训可谓比比皆是。
多听听现场中任何一个人的发现和观点,都能弥补我们认知的“无意视盲“。
有一个词叫“路怒症”。指为什么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容易发火?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堵车严重,大家心理压力大等。
但“路怒症”却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人开车时就相当于在一个壳子里了。车内的人和世界的信息交互并不对称。你虽然能顺畅地看到周边的一切,但是周围的人却看不到你。
比如我们带着耳机跟人说话,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声音,以为别人听不到。同样就很容易理解拿着手机或者坐在电脑前评论人与事,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各种情绪。
比如我每天阅读一些网站的新闻,有时看到下面读者的一些评论与留言,经常觉得匪夷所思。
因为信息交互的不对称,人的行为就容易变形。
平时我们隔着一个屏幕和世界互动,就更得对自己加强警惕。
人类有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时一个错误的判断,往往会引发用更大的错误进行掩盖,直至越走越远。最终理性的思维就会上锁。
无论何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都是了不起的大智慧。
10 珍爱自己
生命始于偶然,但终归于尘土。
有人说,我们活着,其实很随机。疫情让我们对这句话更会有切肤的体会。
人类很了不起,但有时的确是不堪一击。
服务员刚好路过,轻轻一推,他们又回到了原地。
摆脱困境是每一种生物的本能。但这样的努力可能在更高的智慧那里看起来都是可笑的徒劳。
那一刻,我想起了读过的《三体》,还想起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可能在神秘的自然和更高的智慧那里,你我都不过是那水箱中努力攀爬的那只蟹而已。
人的伟大在于知道生命的真相,但依然热爱所有。
人之一生,本质上还是一场孤独的自驾。
因自律,得自由。
"从来没有脱离开身体的工作存在"。
且各自珍惜!各自努力!